教學反思是對行動的反思。而隻有對行動本身形成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進行有效的反思。在這個意義上,對行動的認識是研究教學反思的基礎。行動理論是認識行動及改變行動的理論,通過行動理論我們可以認識行動的本質,進一步指導如何通過反思來改善行動。
教學反思是一個心理過程,也是一個社會過程,作為心理過程,是教師在思考和行動過程中建構的。作為社會過程,教學反思需要教師之間具有開放的交流氣氛,批判性對話,風險承擔和合作。建構主義理論為分析教學反思的過程提供有益的理論視角。教學反思是一種批判性的思考活動,批判是教學反思的靈魂。在批判意識的指引下,能夠幫助教師對行動中困惑和驚奇更為敏感。在批判能力的幫助下,教師能夠找出解決問題和改善行動的更多路徑。
一、行動理論:改善心智模式
行動理論起源於哲學家、社會科學家和專業實踐者對“怎樣才能使人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問題的探索。行動理論認為,教師同時擁有宣稱理論[1]和使用理論,兩類理論有時一致,有時並不一致。當不一致的時候便導致了教師的思想和行動的不統一。[2]在使用理論中存在兩類不同的行動模式,第一類表現為封閉與壓抑的行動環境,稱之為單環模式,第二類表現為開放的和超越的行動環境,稱之為雙環模式。在不同模式中的行動目的、策略和結果是不同的。
(一)宣稱理論和使用理論與教學反思
宣稱理論就是教師所相信的,在行動中將會或不會遵從的理論。如果有人問教師在某一環境下他將做什麽及如何做時,他的回答就是宣稱理論。我們能夠容易地用語言把宣稱理論表達出來,有些時候通過正式的語言宣稱,有些時候則通過格言和警句來表達。如“孩子不打不成器”“學習應該是快樂的”“教學要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