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效度
效度指研究的真實程度,即研究的描述、解釋、詮釋和結論是否反映了研究對象的真實情況。質的研究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量的研究所謂的“客觀現實”的“真實性”本身,而是被研究者所看到的“真實”,他們看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以及研究關係對理解這一“真實”所發揮的作用。[1]在本研究中,教學反思、教師的專業發展等現實被認為是由被研究者建構的,研究者所關心的是他們如何建構這些現實的,他們又是如何看的。因此,在本研究中的效度一是指我對教師在教學反思和教師專業發展上的了解,是否是他們真的想法和做法,以及我與教師的關係是否影響了我對他們的理解。二是教師是否真的明白我所提出的問題是什麽。通過以下三種效度來檢測研究過程中的效度問題。[2]
描述型效度。描述型效度指的是對所見所聞描寫的準確程度。為了減少由於描述不完整而帶來的效度威脅,在研究中將觀察和訪談資料錄音或錄像,再逐字記錄。另外,由於“研究者效應”對訪談和觀察的描述型效度會形成威脅。對於這種由於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關係引起的“測不準效應”,我采取了不少策略來盡量減少這種威脅,例如在中午食堂吃飯的時候盡量和教師坐在一起,而不是每天和校長一起吃飯;在平時與老師相處的時候以平等的,學習者的身份,而不是研究者人員的姿態與教師打交道;不掩飾自己的研究目的等。事實證明這樣做是有效的,有的老師在第一次訪談前就告訴我,是把我作為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研究者。
解釋型效度。解釋型效度的主要威脅是沒有好好去了解被研究者的觀點,以及他們說某些話,做某些事的原因,而強以自己的觀點去解釋。研究者為減小解釋型效度威脅的具體做法是,靜下心來認真去聽由原始資料轉錄而來文本的聲音。另外,在分析資料和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研究者把研究發現通過電郵發送給相應的被研究者,請她們判斷研究發現與自己的符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