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反思與教師專業發展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字體:16+-

整理和分析資料目的是根據研究目的對所獲得的原始資料係統化、條理化,然後用逐步集中和濃縮的方式將資料反映出來,其最終目的是對資料進行意義解釋。換言之,本研究主要是通過歸納的邏輯,采用自下而上的路線分析資料。[1]

本研究是按照自下而上的步驟來整理和分析資料,基本的步驟如下:

形成文本,閱讀原始資料。本研究中的文本有三個來源,一是把訪談的內容逐字逐句地轉錄後形成的文本;二是對有些觀察的資料,如對課改論壇、教研組活動的內容轉錄後形成的文本;三是文件收集中獲得的文本,主要是四位教師的教後記。對文本來源命名方式是:資料獲取途徑(訪談為“I”,反思筆記為“R”,田野筆記為“N”,學校檔案為“D”)+信息提供者(例如,張老師、李老師、田老師和宋老師分別為“Z、L、T、S”,其他老師為“Q”;校長為“X”)+資料按時間編碼後的次序。例如“I-Z-4”是指對張老師第四次訪談中所獲取的資料。

尋找本土概念。本土概念是被研究者經常使用的,用來表達他們自己看世界方式的概念。這些概念代表了文本中的某些現象,表達了被研究者教學生活中的有意義的事件或過程。例如,我在先導研究中,一位老師在談起新課程中自己思想觀念改變的時候,反複用“鳳凰涅槃”這個詞來形容所經曆的一次次教學觀念上挑戰,經過苦苦掙紮後豁然開朗的過程。對她而言,信念與行為的轉變為她打開了另外一條教學的路,但確實是不斷挑戰自己極限的過程。由於“鳳凰涅槃”改變了她的教學生活,便成為她近三年教學生活中最重要的心理過程。

建立基本的概念框架。本土概念往往不止一個,本土概念的集合會形成基本的概念架構。這個過程就是通過類屬分析進行概念聚集的過程,把概念比較、分類、綜合形成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