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職業道德
1 教師職業道德的萌芽
教師職業道德是隨著教師這一特殊職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在原始社會早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整個社會處於物質匱乏的狀態,不存在剩餘的勞動產品,因而也就無法為腦力勞動者(包括教師)提供物質生活的基礎,“教師”這一職業也就無法產生。直到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製早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整個社會有了足以供給腦力勞動者的剩餘產品,才逐漸產生了專門從事教師工作的獨特群體,教師這一職業才真正開始萌生,而用於約束教師行為的一些模糊的道德規範也逐漸發展起來。這可以視為教師職業道德的萌芽期。
2 古代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開始,在夏、商、周三個朝代長達一千多年的奴隸製社會當中,教師職業道德獲得了比較快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中國逐漸產生了比較成熟的、體係化的官學係統,學校教育服從於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實行“官師合一”“政教合一”的教育製度。於是,教師職業與貴族身份走向了“合二為一”,教師的職業道德與奴隸主貴族的道德要求也走向了“合二為一”。因而,這一時期的教師職業道德呈現出很強烈的奴隸主專製統治的政治色彩。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官學的衰敗和私學的興起,所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官府逐漸失去了對教育的壟斷控製,而以孔子、荀子、孟子、墨子等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思想家紛紛興辦私學,並且基於自身的教育實踐總結出了一套教師道德規範體係,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教師職業的光輝道德形象。孔子要求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並且要求教師有高尚的道德情懷,做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把從事教師工作看作是人生的三大樂事之一,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荀子把教師工作放在了一個非常崇高的位置,所謂“天地君親師”。荀子認為,教師是社會的道德典範,教師通過自身的人格和德性傳遞著社會禮製和道德觀念,所謂“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