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了解教師仁慈的內涵、特征及其在教學生活中的實現
仁慈[36]是一個與公正聯係密切的概念。一方麵,公正的基礎之一應當是仁慈,因為去掉我們對他人的愛與尊重,我們就不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公正;另一方麵,公正的結果往往會造成一種價值的遺憾,這一遺憾也需要有一個補充的機製存在。所以正如美國倫理學家威廉·弗蘭克納(W.K.Frankena)所說過的:“正義隻是道德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那麽仁慈可能屬於道德的另一部分,我認為這才是公正的說法。”“即使人們認為仁慈不是道德的要求,而是某種非本質的、道德上的善的東西,人們仍然把仁慈看作是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麵——如果不是必要的,也是令人向往的。”[37]仁慈是教育活動的本性和本質性要求之一,沒有仁慈的教育將是一種缺乏關懷,因此是機械、冷漠和無效的教育。因此,教師的仁慈與教師的公正一樣成為教育倫理的最核心的道德範疇之一。
一、什麽是仁慈
“仁慈”(benevolence)在中國是儒家的“三達德”(智、仁、勇)之一;在西方也被基督教認為是“神學三德”(信、望、愛或信仰、希望和仁慈)之一。
“仁慈”一詞在中文中就是仁愛與慈善的意思,類似於古代儒家倫理中“仁”的範疇。在《論語》中記載著許多孔子關於仁的解釋。“樊遲問仁,子曰‘愛人’。”[38]這是關於仁的總括性的一個表述。具體說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3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40]仁的概念首先具有血親之愛的特征。孔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41]孔子曾經批評宰我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42]但是孔子的“仁”更具有由近及遠的特性。孔子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43]。所以他主張“能行五者於天下者,為仁矣”,而五者是:恭、寬、信、敏、惠[44]。所以,仁在孔子的論述中是一種澤被天下的全麵的德性(perfect virtue),而這一德性顯然又是以“愛人”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