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姆斯小組(Holmes Group)正式建於1985年,由美國數所研究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和研究機構的主要領導人組成。霍姆斯小組在美國進行了10年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分別在1986、1990和1995年發表了《明日之教師》、《明日之學校:專業發展學校設計之原則》和《明日之教育學院》三個報告,引起美國各界對教師教育的廣泛關注。1996年,霍姆斯小組更名為霍姆斯夥伴(Holmes Partnership),繼續致力於教師教育改革,但其影響逐漸減小。霍姆斯小組和霍姆斯夥伴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專業人士對美國教師教育改革的政策導向,代表了美國教師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
一、霍姆斯小組成立的背景、過程及目標
1983年《國家處在危機中》這一報告指出了美國教師教育存在的許多問題,如課程設置中專業課程的學時偏少,教育類課程分量太重,合格教師數量不多,教師總數嚴重不足等。[1]報告發表後,美國開始了廣泛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針對教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當時在教育改革中出現了這樣一種勢頭,即一些好的大學紛紛取消了教育學院,以集中力量發展其他的專業學院。霍姆斯小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1983年秋,在約翰遜基金會的資助下,在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Judith Lanier教授、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院長John Palmer教授和紐約州立大學奧爾伯尼分校教育學院院長Bob Koff教授等人的積極倡導下,17位研究型大學教育學院的院長舉行集會,討論如何提高教師教育的質量問題。數月後又舉行了第2次會議,有23位教育學院院長和一些研究機構的主要領導人參加了會議。這兩次會議提出要分別在50個州的主要研究型大學建立和實施新的教師教育標準。該計劃得到了紐約卡耐基公司、福特基金會、約翰遜基金會、紐約時報基金會和美國教育部的支持。1985年11月,該小組的全體成員在華盛頓州聚會,會上簽署了合作性的條款並形成全國——區域組織結構。本次會議標誌著霍姆斯小組的正式成立,共有96所具有專業教育計劃(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的研究型大學參與了這個小組,如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紐約州立大學奧爾伯尼分校和布法羅分校、特拉華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