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江澤民同誌“在慶祝北京師範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教育創新與理論創新、製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樣,是非常重要的。”“隻有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才能不斷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才能應對全球化時代,日趨激烈的人才和資源競爭。而教育創新必須“更新教育觀念”,關鍵在“推動教育體係的創新”。本文擬以百年師大為例,從觀念和製度的創新角度論述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和師範院校的轉型問題。
一、大學的傳統與變革間的關係
現代意義大學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西歐的中世紀,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即使最悠久的大學也不乏一些落伍者,如中世紀大學的鼻祖意大利的薩隆納大學、波羅尼亞大學等,但也不乏一些不老的常青樹,如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大學,更有一大批後起之秀,如囊括了哈佛、耶魯等世界知名大學的美國東部常春藤聯盟。翻開一部世界大學發展史,可供我們思考的問題很多:為何一些最早的大學被曆史塵埃所埋沒,再也難以回複往日的輝煌?為何古老如牛津和劍橋這樣的帶有舊式貴族氣質的大學,在今天依舊被人們所擁戴?斯坦福大學不過短短百年多的曆史,但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發展的勢頭卻為世人所關注,這又給我們以什麽樣的啟示?
啟示之一:在尊重傳統的同時,把握變革的機遇
對一所具體的高等教育機構而言,大學的傳統是什麽?英國的阿什比有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概括,傳統就是一種慣性。在他看來,盡管這種慣性反映了大學的內部邏輯,因而並非是乏善可陳。但是,一旦這種慣性“大到非外力推動便不能改革時,就成了阻力”。而“受外力推動的變革是非常激烈的,以致會危害大學的傳統”[1]。在此,不妨把阿什比的未盡之意再加以發揮,我想,他無非是向我們透露了這樣的一層含義:一所明智的大學,在環境的變遷麵前,與其固守傳統,等待外部力量的強力推動,進而徹底打破原有的內在邏輯,不如去自覺地尋求與環境之間新的耦合點,從而在繼承傳統並豐富傳統內涵的同時,為大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