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規劃

第四節 觀課

字體:16+-

觀課又稱聽課或課堂觀察,人們仍然習慣稱為“聽課”。其實,課堂上發生的教與學現象,僅靠耳朵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用多種感官去接受與收集信息、體悟課堂。可見,把聽課改為“觀課”更為貼切。

一、觀課的內容

(一)觀察教學目標實施與教材處理情況

課程目標與單元目標中雖有規範化要求,但在每堂課的施教中,教師要將其分解細化,要考慮是否在認知、情感、技能和個性發展等方麵有所體現,是否將目標貫穿在教學各個環節、整個過程。教材的處理主要看教師是否將教材“改造”成可輸出的教學信息。

(二)觀察教學結構狀況

教學結構主要包括各教學環節安排的有序性、有機性、流暢性;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各環節中的體現;教法與學法的和諧與統一等。

(三)觀察教學手段的選擇與運用

手段為目的服務,任何一種教學手段都有其優勢與弱點,因此教學手段既要多樣化又不能過於繁雜,使用現代教學手段的課,其教學效果不一定最佳。觀課中觀察教學手段的使用,一是看其如何為教學內容服務,二是看教學手段使用的效率如何。

(四)觀察課堂教學狀態

教學狀態包括教師、學生以及整個課堂師生群體的狀態。教師狀態包括心理狀態和外顯性的言行舉止。教師的**與成功的愉悅感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恰如其分的言談舉止會使教學信息的“輸出”暢通,學生易於接受。

根據上述的觀課內容,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在觀課時既要聽教師講,也要看學生的學;既要觀察教師的教學活動,也要觀察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交流活動。在操作層麵上看,觀課時主要把握以下兩方麵。

1.觀察教師駕馭教材的個性特點,優化教學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