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規劃

第六章 教師的文化素養

字體:16+-

引言

文化,教育的“血脈”

賴配根

沒有文化,就沒有教育。

有人感歎,我們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有能力、沒教養。

文化的缺位,已經危及教育的品質。

然而,在許多人眼裏,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不是“人”的轉變,而是“物”的改變:投入增加了,大樓起來了,教育就“OK”了。而在另一些人看來,教育的改變隻需要做課堂技術層麵的變革,他們熱衷於教學方式的改善、課型的轉變,以為一個好的教學模式就可以拯救一切。

文化成了學校教育中的奢侈品,或者隻是裝潢門麵的“口號”。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應該成為人民的精神聖地。一所沒有文化的學校,怎麽為學生的精神成長提供養料?沒有精神的健康成長,一個人怎麽成為社會合格的公民?

文化精神之有無,決定一所學校教育品質之優劣。比如提到北大,人們就想起“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提起南開,人們就想到“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易言之,一所學校沒有流傳久遠的辦學思想,也沒有為學生所津津樂道的教育故事或逸事,那麽它的教育必然是蒼白的——至少在精神層麵。同樣,文化精神之厚薄,決定一個教師教育境界之高低。回憶一下,那些給您留下美好印象的教師,哪個不是有豐富的精神個性?那些對您的精神世界乃至人生走向發生積極深刻影響的教師,又有哪個不是具有獨特的文化氣質?

教師有文化氣質,學校有文化精神,教育才會有偉大的未來。

文化是一種獨立的寂寞堅守。教育是最需要“傻子”精神的。隻有那些把教育當作人生最崇高的理想,把豐富學生精神生命當作畢生最重要使命的人,才可能具備純粹的教育精神,在他們身上才會有文化精神的閃光。他們也許會名揚四海,但更多的是默默無聞;他們也許會獲得豐厚的回報,但更多的是與常人一樣度過一生。但他們一走進課堂、一接觸年輕的生命,就立刻被一種崇高的使命所激發,把教育當作一項偉業去承擔、去完成。有了他們,教育才有精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