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類型的合作教學以20世紀8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的“合作授課”理論與實踐為代表。這種教學理論是針對當前專業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各自為戰的狀況而提出的。關於師師合作教學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國學者鮑文斯和胡卡德(Bauwens,J.&Hourcade,J.)。他們提倡兩名或多名教師同時在課堂上進行協作,共同授課,共同處理課堂事務,其最顯著的特點是教師同事之間可以實現相互幫助與支持。在西方一些國家中,合作授課有時與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密切聯係,是特殊教育中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關於師師合作教學,美國學者嘎斯基(Guskey,R.T.)也大力倡導,他主張教師之間應進行協同工作。我國合作教學論的倡導者們從課堂互動分析的角度入手,提出師師互動是教學係統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的觀點,提倡將教師與教師的合作納入教學的全過程。
從理論上講,師師合作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教師之間互相配合、互動合作,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二是教師之間在教學中相互學習,以實現自身教學技能的發展和進步。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經常是相互融合、同時進行的。
在國外,以師師合作互動為研究對象的合作教學研究常被稱為“合作授課”,在我國則經常稱之為“師師合作”或“教師合作”。目前,關於合作授課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美國學者鮑文斯和胡卡德於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合作授課”(cooperative teaching)。同時,他們還提供了大量具體的合作授課實施模式,闡明了合作授課中要注意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如合作程序、行政支持、如何對待負麵影響、人際交往技巧、評價標準等。
隨著合作授課的開展,很多學者也發現合作授課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如普通教師和特殊教師地位不平等,教師對待合作的消極態度,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之間的隔閡,較高的考試風險,普通教師在專業方麵未做好準備以及缺乏相關經曆,等等。但這些困難並沒有擋住人們實施合作授課的熱情,鮑文斯和胡卡德則在《合作授課:重建與共享學校》(Cooperative Teaching:Rebuilding and Sharing the Schoolhouse )中將合作授課從特殊教育領域拓展到了普通教育領域,認為它可以有效滿足來自各種社會背景的學生的需要。現在,合作授課已經發展為多種形式,在美國接近80%的中小學得到了運用,關於合作授課的研究也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