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第五章 國內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字體:16+-

第一節 生生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顧名思義,生生合作學習就是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為基本特征的教學。這一類型的合作學習以當代歐美等國的“合作學習”為代表。前已述及,合作學習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興起於美國,並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的一種頗具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教學策略體係。由於它在改善課堂內社會心理氣氛、大麵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麵實效顯著,贏得了國際教育界的高度認可。目前已被世界許多國家廣泛采用。合作學習之所以能在世界範圍內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它對生生互動的創造性運用。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或是消極的因素。合作學習認為,生生互動是教學係統中尚未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學習把生生互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並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種十分重要的互動方式加以科學研究利用。在合作學習的主體活動階段——小組活動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占有主導地位。另外,在測驗和反饋補救階段,生生互動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合作學習之所以大膽引用生生互動這一為傳統教學所視而不見、棄而不用的互動形式,是基於它對於生生互動重要性的獨特而科學的認識。合作學習倡導者們認為:“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係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但課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事實上,與同伴的社會相互作用是兒童身心發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的基本關係。”[1]這種對生生互動的樂觀態度與傳統的教學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由於合作學習引入了生生互動這一有效的互動方式,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和地位自然也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我國才剛剛開始引介國外的合作學習理論,並開始出現少量的合作學習實驗研究。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該《決定》的頒布是合作學習在我國研究進展的分水嶺,在前期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合作學習借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東風,進入了獨立發展的相對成熟階段。在理論上,研究深度加強,研究內容豐富;在實踐中,合作學習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被廣泛地用於課堂教學過程中。實踐證明,生生合作學習充分開發和利用了教學中的人力資源,為現代教學係統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學建立在了更加廣闊的交流背景之上,這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教學的本質、減輕師生的負性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增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