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等人認為,合作學習的5個要素是構成合作學習程序的概念基礎。教師的任務就是協調這5個要素。具體來講,教師的作用主要是:
A.明確詳述一堂課的教學目標。
B.在課前做出學生編組的決定。
C.向學生清楚地闡明學習任務與目標。
D.監控合作學習小組的有效性,介入活動並向學生提供幫助(如回答問題和教授技能)或提高學生人際交往和小組技巧。
E.評價學生的成績並幫助學生討論他們彼此合作的情況。[4]
在共學式的基礎上,約翰遜等人將合作學習的教學流程具體化為19個步驟,下麵予以介紹和闡明。
(一)教學目標的具體化
在教師上課以前,有兩類目標需要具體化。一類是學術目標(academic objective),這類目標的編寫要適合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並要根據概念或任務分析使之與教學水平相適應。另一類是合作技能目標(cooperative skills objective),教師要明確一堂課要強調的合作技能是什麽。在教學目標的具體化階段,教師通常隻注重學術目標,而忽略了訓練學生彼此合作的合作技能目標,教師要注意把兩種目標合理地結合起來。
(二)確定小組規模
一旦教學目標得以明確後,教師就必須確定小組的規模,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一般來說,小組規模控製在2~6人為宜。約翰遜等人曾建議初次嚐試的學生可以2人一組或3人一組,當學生們積累了一些這方麵的經驗時,再運用規模大一些的小組。總之,合作學習小組規模的上限是6人。人數太多,會給小組活動帶來許多不便。
(三)將學生分到小組
合作學習提倡異質性小組,按照學生的能力進行分組,把學習成績高、中、低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中來。在異質小組中,會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維,更多的信息輸出和輸入,產生更多的觀點,所有這一些都能有助於提高學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質量和保持長時記憶的精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