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視野中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漢英對照

教學法創新和信息通信技術在21世紀學習中的應用[1]

字體:16+-

香港大學 陸慧英

摘要:直到20世紀末,全世界範圍內的很多國家都開始關注一個問題,即教育必須發生一些變化去滿足知識社會的需要。在最近的十到十五年裏,許多國家已經發動課程改革以及信息技術在教育總體規劃設計的應用。在很多情況下,課程中使用信息通信技術的前提是要使學生為21世紀做好充足的準備。雖然對什麽是21世紀的能力所給出的精確定義會不盡相同,但通常都指的是創造知識、參與終身學習的能力,具體包括合作、交流、創造、創新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有證據表明信息通信技術在課程中的使用確實對學生21世紀能力的發展有幫助嗎?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的可利用性真的很重要嗎?什麽能夠在教師、學校和國家層麵促進學校基於信息通信技術的教育法創新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呢?本文使用了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讚助的第二屆信息技術教育研究中(SITES)所有三個模塊的資料,探索了上麵的這些問題。

本文的第一部分將關注在SITES研究中三個模塊都出現的教育法創新的概念。SITES第二模塊中的個別案例將被用來闡釋可以用來比較不同實踐的創新程度的各個維度,而其中教師角色將作為最重要的一個維度。文章第二部分將報告SITES 2006年的發現,這次調查通過對校長、技術協調員、數學和科學老師的調查,探索了教學法和信息通信技術在22個參加此項研究的教育係統的隨機抽樣學校中的應用情況。在(教育)係統、學校、教師層麵的重要發現將被呈現,並且它們對政策的啟示也將被討論。

教學改革與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

正如20世紀80年代早期第一台微型計算機(通常指個人電腦)出現以後,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在社會的普及,很多國家學校課程中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地位也發生了顯著的改變。這些教育方麵的變化不僅僅受到信息和通信技術本身以及其適用性的影響,並且,由於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加速而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很多方麵的深刻變化也影響著教育的變革。關於世界經濟秩序是如何由極度依賴自然資源和工業生產轉變到以知識為基礎已經有了很多研究和出版物。(Drucker,1993)雖然有很多用來描述經濟發展方麵變化的術語,如後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後資本主義經濟等,知識經濟這一術語卻越來越被認同,因為它突出了作為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發動機的知識的重要性。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知識密集型的商業活動——通過知識創造財富的IT行業出現了。(Chichilnisky,1998;Schwartz,Kelly & Boyer,1999)在這個新秩序中,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國民獲得知識、運用知識以及創造知識的能力。因此,很多國家開始了教學改革和科技教育的總體規劃。在人類曆史上,教育成果質量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得到了最大的凸顯。(Pelgrum & Law,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