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視野中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漢英對照

“脆弱知識綜合征”的治療

字體:16+-

南京師範大學 郝京華

“脆弱知識綜合征”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而提出來的一個比喻。本文列舉了“脆弱知識綜合征”的各種具體表現;分析了其“病因”,並提出了“醫治”的舉措。

一、“脆弱知識綜合征”的表現

大衛·珀金斯(1992)注意到有三種值得關注的知識學習結果問題:①惰性知識。這種知識存在著,卻不起任何作用,除非明確提示(例如測驗),否則我們不會想到用它。②幼稚知識。重新回到早期對問題部分或全部錯誤的直覺理解狀態。③模式化知識。這是一種問題解決的常規知識,學生機械執行處理事物的方式,隻學習解決問題的步驟,而不解決使用這種常規做法的原因。[1]

珀金斯所說的“脆弱知識綜合征”的三種表現在中小學生身上不僅真實地存在著,且有統計學的意義。

僅以筆者常做的幾項測試為例。

1.惰性知識例。但凡上午上課,我常會請沒有吃早飯的學生舉手示意一下。讓我吃驚的是不吃早飯的大學生竟占全班人數的三分之一強。我又讓這些大學生回答人所需要的營養要素,他們幾乎全能正確地回答出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和纖維素。

2.幼稚化知識例。常用的測試題有二:①一塊蘋果和一個蘋果的沉浮問題——若從一個蘋果上切下一塊來投到一杯清水中,是沉還是浮?不少人的答案是視蘋果塊切得大小而定(其潛台詞是塊大的會沉,塊小的會浮,一個蘋果的話當然是沉)。②鋼絲球點燃前後質量的變化——鋼絲絨毛燃燒後質量有什麽變化?[2](見下圖)

3.模式化知識例。到小學調研時,我常會拿這樣一道數學題問學生:每輛公共汽車能裝載36名學生,運送1128名學生需要多少輛公共汽車?會有近五分之一的學生回答31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