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念要創新,首先的一個問題就是克服教育觀念上的一些誤區。
一是要克服為教育而教育、為升學而教育的誤區。教育要為人的發展服務。我們講基礎教育,就是要打好三方麵的基礎。第一個是要打好讓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要讓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真要做起來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們的教育思想不夠正確,我們不僅不能培養學生成才,不僅不能使他身心得到健康發展,而且可能會挫傷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好比一棵嫩芽,很容易碰傷。在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教育行為已經傷害到學生的身心健康。舉個例子來講,什麽叫好學生,評價的標準往往是傾向於學習好的、聽話的學生。有的老師經常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如這個學生聰明、那個學生不聰明,這就很容易傷害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的老師當著家長的麵訴說孩子的缺點,或者是當著眾多孩子的麵把某個孩子“修理”一番,這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些事情看來是一些小事情,但在學校裏是經常發生的。我就看到,有的小學不僅“修理”學生,還“修理”家長,這都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第二個是打好終身學習的基礎。不是說為了升學而學習。這次十六大提出建立學習型社會。所謂的學習型社會,就是要不斷學習,不是學生畢業了學習就結束了,而是畢業後還要再開始新的學習。因此要從小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三個是要打好走向社會的基礎。這也不是簡單地理解為有一技之長就可以到社會上謀生,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一個社會的人,做一個對社會負有責任心的人。
二是要克服人才觀的誤區。有的人混淆了人才與天才,認為隻有天才才是人才。我認為,隻要有社會責任心、勤奮工作、能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的就是人才。現在的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現代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機構,不管科技水平發展有多高,社會仍然需要大部分的勞動者。這種勞動者已經不是以前的勞動者,是掌握科學技術的勞動者。工人、農民總是要存在的,我們還需要有各種各樣的人才。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裏也講到,要造就數以億計的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各種管理人才。我們要知道人才的成長和發展,並不完全靠學校,學校隻是成才的基礎,很多人是在走出學校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碰到機遇而成才的。今後的社會裏,人的一生要換很多次職業,機遇也就很多,因此,我們不要依據學生在學校或班裏的名次來斷定這個孩子將來是人才,那個孩子就不是人才。一個人的成長不是靠學校裏或班裏的名次,將來成才不是就按照這個名次來的,成才需要各種機遇,而機遇需要有條件。所以說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人才觀,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推進教育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