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教育改革能夠順利進行並取得成功,就必須首先從陳腐的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教育進行一次再認識。特別對於我國,這種認識更有必要。因為,我國雖然有悠久的教育曆史,但是我們背負著因循守舊的沉重包袱,有些思想至今還束縛著人們的頭腦。例如,小生產的狹隘意識、“學而優則仕”的教育價值觀、輕視職業技術教育的舊觀念等都在阻礙著教育改革的進行。因此,我們需要麵向世界,了解世界教育改革的形勢和動向,在教育觀念上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其一,教育概念需要擴大。過去我們對教育的理解主要限於學校教育,是給一定的年齡階段(六七歲至二十四五歲)的人們提供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從學校中獲得足夠的知識,終身受用不盡。現在這種觀念已經被否定了。
從年齡上講,教育已經不隻是給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學習的機會,而且應該為所有年齡階段的人們,當他們需要學習的時候,提供必要的學習機會。所以,學校教育已經不隻是職業前的教育,而且擔負著繼續教育,甚至閑暇教育的任務。現在需要把學校教育納入終身教育的軌道中去,把教育擴大到所有年齡階段。
從教育活動的範圍來講,教育已經遠遠超出了學校的範圍。過去,受教育必須進學校。現在,獲得知識不一定需要進學校,人們可以通過廣播、電視、錄像、書報雜誌、網絡等多種渠道接受教育,教育的空間擴大了。
隻有樹立這種終身教育、全民教育、全時空教育的新觀念,才能把教育放到社會發展的總係統中去考察並使它受到應有的重視,才能打破學校教育的封閉的模式。
其二,人才觀的轉變。什麽是人才?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似乎隻有上了大學,成了專家、學者、科學家、發明家,或者對社會做出特殊貢獻的政治家才是人才,這種觀念是片麵的。不能把人才和天才的概念混淆起來。凡是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勤奮工作,勇於創新,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的人都是人才。天才則是人才中的出眾者,是有高度稟賦才能、在某個領域內做出卓越貢獻的人,這種人是極少數。我們教育工作者當然希望,並且應該注意發現和培養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有創造發明的、享譽世界的高級人才和天才。但是這種高層次的人才和天才畢竟是少數。如果教育工作者的著眼點隻放在這些少數人身上,把它作為我們的培養目標,勢必忽視大多數,就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各級各類的人才,社會主義建設就會受到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