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九卷:雜草集 野花集

過程與結果[1]

字體:16+-

在一次會上,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吳澄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他曾經問過一位留學美國的學生,美國大學老師的教學與中國老師的教學有些什麽不同。學生回答說:“中國老師講課是唯恐學生聽不懂,美國老師講課是唯恐學生聽懂了。”吳澄教授說,確實是這樣,中國教學的傳統是老師要把課講得明明白白、詳詳細細,把現存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而歐美國家的教學是重視啟發學生去思考,提出疑問,探求答案。

由這個故事我想到另一個故事。據一位留學生回來講,小孩放學回家,中國的家長總愛問:“你今天考了幾分?”而美國的家長則愛問:“你今天給老師提了幾個問題?”

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中國的老師和家長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不問學習的過程。結果當然很重要,結果可以說明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但是恐怕過程更重要,過程說明知識是如何掌握的,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幾年前《比較教育研究》上刊登過一篇北京牛欄山中學李二東老師訪美回來寫的文章,叫《對傳統教育觀念的挑戰》,其中也有一個故事,不妨抄錄下來供大家參考。

我曾和一位小學女教師共同上了一節科學課。我負責給每組學生(每組兩人)倒一杯汽水,女教師給每組發三粒葡萄幹和一張觀察報告單。女教師首先讓大家思考:如果把葡萄幹放入汽水中,會有什麽現象發生?孩子們開始議論。有人說下沉,有人說先浮後沉。教師把大家的看法一一寫在黑板的左麵,然後讓大家開始實驗,邊實驗邊觀察。葡萄幹進入汽水中先下沉,然後表麵出現氣泡,氣泡帶動葡萄幹上浮,到表麵氣泡消失,葡萄幹再度下沉。一時間教室裏一片歡騰,孩子們邊觀察邊填寫報告單。最後討論為什麽,有的孩子說,有氣泡就能浮上來,就像潛水艇;有的說氣泡到表麵消失是大氣壓的原因;有的說葡萄幹表麵生出氣泡是汽水的作用。老師把結論一一寫在黑板的右麵。然後讓學生思考,怎樣把浮沉現象和後麵的理由聯係起來,寫在報告單上。下課以後,我問教師,有的觀察不準確,結論不對,怎麽不講一講?教師說,有對有錯,讓學生多思考一下有好處。況且,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觀察,結論可能不一樣,不要絕對肯定或否定一種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