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敷榮先生是我國教育界的老前輩。我雖然沒有直接受教於他,卻一直把他視為老師。每次去西南師大講學,我總要去拜訪他,請教他。去年1998年10月到西南師大開會,匆匆僅幾小時,未及去看望他,隻托人帶去一點小禮品以表敬意。萬萬沒有想到11月初就接到噩耗,張先生與我們永別了,享年94歲。
近十來年張老身體一直欠佳,但思維敏捷,思路清晰,而且健談。每次去看望他,他總是滔滔不絕地談國家大事,談教育。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94年4月的一個晚上,我去看望他,他與我談起教育與人生的問題。他說,他最關心的是當前青年的思想教育問題,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動,要著力把青少年塑造成高尚的、有價值的人。他說,現在青年人愛談人生價值、自我價值,但並不真正理解什麽是人生價值,應該樹立什麽樣的自我價值。他說,人生價值主要表現在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一個人的生活、工作對社會有貢獻,對他人有幫助,說明這個人有價值。一個人僅僅是自我存在,就不能說有價值。他還告訴我,他常常和青少年討論什麽叫好人、什麽叫壞人的問題。他說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世界上有五種人:第一種人公而忘私,不利己隻利人;第二種人利己也利人,既考慮個人利益,也考慮他人利益;第三種人無損於己,但有利於人;第四種人損人利己;第五種人既損人又損己。用這個標準去衡量,什麽是好人,什麽是壞人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張老這一席話多麽通俗易懂,又多麽深刻。確實是這樣,青年人愛講要實現自我價值,但有些青年卻把自我價值理解為自我表現,我行我素,為所欲為,把個人與社會遊離開來,與他人遊離開來。實際上,這樣不可能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價值一詞源於商品的交換。按《辭海》的解釋,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商品的社會聯係的反映,不是物的自然屬性”,但後來“引申為意義”。價值總是體現在關係之中。人生價值是指一個人對社會、對他人的意義,不是人的自然屬性。張老沒有用哲學的語言來談價值,卻用最通俗的語言把人生價值說得十分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