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九卷:雜草集 野花集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1]

字體:16+-

1958年秋天,全國轟轟烈烈大煉鋼鐵,學校也不例外。我所在的中學裏,操場上小平爐林立,師生們徹夜奮戰,欲奪取“大躍進”的勝利。一天清晨我忽然發現會議室裏睡著一位女學生。第一天沒有在意,以為煉鋼煉得太晚了,無法回家。可是一連幾天這個女孩子都沒有回家。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問她為什麽不回家,她回答說不願意回家。再三勸說、教育都不願意回家。

經過調查了解,才知道,她是一位領導同誌的孩子,生於革命戰爭的艱苦年代,出生後就被寄養在老百姓家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被接回家,因此與父母思想感情上有一些距離。再加上母親要求過嚴,據說姥姥還有點重男輕女的思想,對待她與對待她的哥哥不一樣,孩子覺得缺乏家庭溫暖,因此拒絕回家。經過再三勸說都無效,隻好把她安排在宿舍中。以後我曾多次與她的母親聯係,勸她多給孩子一些溫暖,有了感情才能對她提出要求。但是,她的父母卻覺得學校對她要求不嚴,因而使她思想不穩定,學習成績欠佳。我們在教育思想上發生了分歧。後來他們甚至認為學校的態度是沒有階級觀點的“母愛”的表現,差一點在批判“母愛”時把我也捎進去。

蘇俄革命家捷爾任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認為這是一句教育箴言。馬卡連柯的捷爾任斯基公社就是在這個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改造了許多流浪兒童,並為蘇維埃培養了大批人才。馬卡連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原則——“隻有更多地尊重學生,才能更多地要求學生”,其實也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另一種表述。對孩子的愛表現在哪裏?不隻是表現在物質的供應上和主觀的感情上,更主要的是表現在尊重他們、理解他們、信賴他們上。一般家長總以為給孩子穿好吃好就是熱愛他們,但是孩子不領這個情,他們不光滿足於物質上的豐富,更需要感情上的關懷。而這種感情上的關懷又不是抽象的、父母主觀上的,而是孩子們能夠體會到的、理解到的。有些父母總對孩子講:“都是為你好!”孩子並不理解。而且這一句話往往掩蓋了父母或老師對孩子的一切不符合教育原則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