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學校辦出特色”,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時髦話。但是,什麽叫“辦出特色”,卻並非所有講這句話的校長們都能說得很清楚。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全麵發展+特長=特色。全麵發展好理解,即貫徹德、智、體、美等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特長是指學生在全麵發展的基礎上還要具備某些獨特的技能,如會唱歌、會跳舞、會繪畫,是體育運動員,或是科技小能手等。為了辦出所謂特色,不少學校就在這些技能上下功夫,把學校辦成音樂藝術特色校、體育特色校、外語特色校等。我參觀過不少這樣的學校,雖然感到這些學校培養了一些有特長的學生甚至人才,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也顯得生動活潑,但總感到有些困惑,這樣辦學算不算就是辦出了特色?如果有人問我,什麽叫“學校辦出特色”,我又覺得也回答不出來。
去年10月參觀成都市青羊區實驗小學分校,使我悟出了一些道理來。實驗小學分校是為因改造府南河濱而拆遷的居民孩子辦的一所學校。小學生都是從河濱原來的棚戶區拆遷過來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較低,素質也較差,不僅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且行為粗野。學校辦學之初,針對這種情況,確定了把辦學校與建設社區文化結合起來的方針:通過學校教育來影響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然後反過來,家庭、社區教育促進學校教育,形成學校、家庭、社區的教育的互動和合力。校長在介紹情況時說,學校辦學之初,開家長會時,有些家長光著脊梁、穿著褲衩來開會。學校一方麵對家長進行宣傳教育,要求家長按照學校的要求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麵動員學生做好家長工作,讓孩子對家長提出要求。有些家長參加家長會時衣衫不整潔,孩子就會批評家長:“你看人家的爸爸媽媽穿得多整潔!”父母都有疼孩子、愛麵子之心,以後就再也沒有衣衫不整來開會的家長了,家長說髒話的也少了。久而久之,整個學校、整個社區、家庭都形成一種講文明、講禮貌的風尚。學校同時又繼承實驗小學總校的傳統,狠抓教育質量,學校整體質量不斷提高,短短幾年就成為成都市遠近聞名的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