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教育受到社會普遍的重視。有的教育家說,教育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普遍的重視,也從來沒有進行過這麽大的改革。資產階級教育家用資產階級的觀點對這種情況加以各種各樣的解釋。我們則認為,教育受到重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是最革命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生產的發展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產業革命以後,要求工人有一定的知識,於是從19世紀開始有了普及義務教育。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普及教育的年限也不斷地延長。例如,日本從1886年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年限4年,1907年延長到6年,1947年又延長到9年,現在實際上已普及高中。1978年日本的高中入學率達96%。教育隨現代生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也就促進了它的改革。那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教育有哪些值得我們注意的動向呢?
(一)教育普及化
教育的發展首先表現在數量上。現代生產需要受過教育的工人和技術人才,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大群眾展開了要求民主化、要求受教育機會均等的鬥爭,所以教育才有了很大發展。
學前教育得到重視,並擴大和發展起來。學前兒童的良好教育對他的一生有重要的意義。
中等教育逐漸普及。70年代初,有一大半青年在高中學習。美國高中入學率最高,1974年就達到96.4%,日本到1978年也達到了96%。中小學年限,大部分國家定為12—13年。例如,美國12年,英國13年(包括1年幼兒教育),法國12年,聯邦德國13年,日本12年,蘇聯10年,加拿大12年,瑞典13年,瑞士13年,朝鮮11年,羅馬尼亞12年,南斯拉夫12年,奧地利12年,泰國12年,緬甸12年。可見,基本上是12—13年,隻有少數國家實行10年製,主要是小學年限短,中學一般是6年。
由於現代生產要求更多的高等技術人才,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最快的是高等教育,尤其在70年代初期,70年代後期有下降的趨勢。以世界幾個發達的工業國家為例,每1萬人中的大學生人數:美國1958年為185人,1973年為456人,增長率為146%,1974年高中畢業生中升入大學的占44.5%;日本1958年為69人,1973年為185.3人,增長率是168.5%,1976年高中畢業生中升大學的占39.2%;法國1958年為50人,1973年為141人,增長率為182%,1975年高中畢業生中升大學的占24.8%;英國1958年為42人,1973年為112人,增長率為166.7%,高中畢業生中升大學的占20%;聯邦德國1958年為33人,1973年為117.7人,增長率為256.7%,升入大學的高中生占當年高中畢業生的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