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秋天,大家都在忙著下鄉搞“四清”運動。下鄉之前要體檢,體檢發現我有肺炎,需留下休息。當時教育係係主任於陸琳同誌就說,幹脆留下籌備《外國教育動態》雜誌吧。於是我就和比較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外國教育動態》到《比較教育研究》的進化史
《外國教育動態》是一份什麽樣的雜誌呢?還得從當時的形勢說起。1964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國際問題研究指導小組和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批準高等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建立研究外國問題機構的報告》,6月北京師範大學成立了外國教育研究室、蘇聯哲學研究室、蘇聯文學研究室、美國經濟研究室。那時我就被調到外國教育研究室工作。當時中央宣傳部提出要辦一份教育雜誌,供地委以上的幹部作參考。時任校黨委書記的程今吾同誌就把這個任務接了過來,並交給教育係籌辦,於是這個任務就落到我的頭上。當時協助我進行籌備工作的還有黃菊美同誌。我們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籌備,於1965年春出版了第一期試刊。當年8月正式出刊,到“**”之前共出試刊2期、正刊5期。關於《外國教育動態》的辦刊宗旨,在試刊第一期的發刊詞中有如下一段說明:“《外國教育動態》是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領域內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反對現代修正主義的鬥爭,進行外國教育批判研究作參考的內部刊物。它的內容將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著作、兄弟國家的教育經驗;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民族獨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情況;現代修正主義的教育理論和實施,以及資本主義各國的教育動態和帝國主義的教育政策。”選編的每篇文章前麵都注有編者按語或說明,以表示我們的立場,每期稿件都送中宣部教育處審核。即使如此,“**”開始後,雜誌還是被扣上散布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教育思想的帽子而被迫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