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燕化附中位於北京市原房山縣(今房山區)百花山下的一個山溝裏,此地因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起來的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而聞名於世。學校距離北京市區近100公裏。1969年根據林彪一號令,我們學校大部分師生都被疏散到這裏參加建廠的義務勞動,那時候叫建設東方紅煉油廠。我開始當架子工,搭工棚。這個活還可以,爬上爬下,扛竹竿,鋪葦席,很有意思。工棚搭完了又被分配去燒鍋爐。燒鍋爐不是為了給人取暖,而是給水泥預製板取暖。那時製水泥預製板要澆水,因為是冬天,怕冰凍,所以要給預製板蓋棉被、送暖氣。燒鍋爐三班倒,夜裏還要幹活,爐子不能停火。燒鍋爐可不是一個輕鬆的活,推煤送煤還可以對付,出爐渣可讓我受不了,一把鐵鍁就重十幾斤,要把爐內的煤渣扒出來,要費很大的勁。我本來個子小,又沒有力氣,幹這種活要一百二十分的氣力,結果手指的腱鞘炎又加重了,至今未愈。隊裏一位小民工,房山人,看我實在太吃力,常來幫助我。我們結成了朋友,“**”結束後不久,那個小民工在市政公司幹活,還到我家裏來看我,給我帶來了他家鄉生產的大米,可惜後來他工作調動,就失去了聯係。
那到底為什麽要在那裏辦北師大附中呢?這是根據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要求辦起來的。改革開放以後,燕化公司發展很快,不僅有煉油廠,還有化工廠、化纖廠、橡膠廠等約30個廠,職工達45000餘人。但是這裏遠離市區,20世紀80年代時交通很不方便,進一次城要花3個多小時,現在有了高速公路,但也要1個多小時。這裏沒有好的學校,職工因為孩子上學問題,常常離職。為此公司領導很著急,他們想請師大幫助去辦一所附中。在我擔任師大副校長之前,雙方就已經談過幾次,但因為責權利的問題未能談成。我任副校長以後,我認為應該促成這件事,師大為基礎教育服務,不應該講什麽條件。1985年春天,公司的副經理曹湘洪和人事處長徐莉來商談。我說辦學不講條件,隻要你們公司決心辦這所學校,經費人事你們負責,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教學工作由我們來指導安排就可以,就此達成了君子協定。過了幾天我就和我校普教處處長陶衛一起到燕化公司,討論具體創辦的方案。那時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正在燕化公司任黨委書記,她接待並宴請了我們。根據協議他們開始建設新校舍,我們這邊則由陶衛同誌負責招聘校長和教師。經過不到半年的努力,一所嶄新的北京師範大學燕化附屬中學就拔地而起。陶衛擔任名譽校長,聘請了原北京市十五中學校長王紹林為校長,除了從當地長風中學合並過來的老師外,還從外地招聘了30多名教師,北師大又連續幾年分配多名畢業生去任教。我請北師大三所老附中去幫助他們培訓教師,他們把教師送到老附中進修。我在擔任師大副校長期間,每年都要到學校去,有時給老師講課,有時與老師座談,還送了一些書給學校。燕化附中經過幾年的努力,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成了當地最好的學校,為燕化公司職工和當地居民解決了子女上學的後顧之憂,對穩定職工隊伍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