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我在一個學生身上領悟得比較透徹。
1958年秋天,全國轟轟烈烈大煉鋼鐵,學校也不例外。我所在的中學裏,操場上小平爐林立,師生們徹夜奮戰,欲奪取“大躍進”勝利。一天清晨我忽然發現會議室裏睡著一位女學生。第一天沒有在意,以為是因為煉鋼煉得太晚了,無法回家。可是一連幾天這個女孩子都沒有回家,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問她為什麽不回家,她回答說不願意回家,再三勸說教育都不願意回家。
顧明遠先生為中國教育學會實驗幼兒園題詞
經過調查了解才知道,她是一位領導同誌的孩子,生於革命戰爭的艱苦年代,出生後就被寄養在老百姓家裏,1949年後才被接回家,因此與父母在思想感情上有一些距離。再加上母親要求過嚴,據說姥姥還有點重男輕女的思想,對待她和對待她的哥哥不一樣,孩子覺得缺乏家庭溫暖,因此拒絕回家。經過再三的思想工作都無效,我們隻好把她安排在宿舍裏。之後我曾經多次和她母親聯係,勸她多給孩子一些溫暖,有了感情才能對她提出要求。但是,她的父母卻覺得學校對她的要求不嚴,因而使她的思想不穩定,學習成績欠佳。我們在教育思想上發生了分歧,後來他們甚至認為學校的態度是沒有階級觀點的“母愛”的表現,差一點在批評“母愛”時把我也捎進去。
“母愛教育”在1963年受到了嚴厲批判。批判的起因是1963年5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斯霞和孩子》一文,強**師要以“愛心”愛“童心”,兒童“不但需要老師的愛,還需要母愛”,教師“像一個辛勤的園丁”,“給我們的幼苗帶來溫暖的陽光、甘甜的雨露”。可是,幾個月後,教育界掀起了一場關於“母愛教育”的討論和批判,斯霞的名字也頓時成為輿論的焦點。當時批判之深入和廣泛是空前的,幾乎動員了教育界的所有理論工作者,除各大報刊外,《人民教育》在同期刊物上發表了《我們必須和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劃清界限》《從用“愛心”愛“童心”說起》和《誰說教育戰線無戰事?》三篇文章。這組文章以討論“母愛教育”為題,認為所謂“母愛教育”就是資產階級教育家早就提倡過的“愛的教育”,說它涉及教育有沒有階級性、要不要無產階級方向、要不要對孩子進行階級教育、要不要在孩子思想上打下階級烙印這些問題。隨後,圍繞著這些問題,教育界掀起了一場關於“母愛教育”的討論和批判。當時中宣部一位領導就說,母愛教育在全國影響很壞,一定要批判,我的孩子在學校裏就接受這種教育。他說的就是我前麵提到的女學生那件事。當時因為我隻是一名青年教師,既不是名師,又沒有發表文章,所以沒有被點名,也就不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