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八卷:顧明遠教育口述史 顧明遠教育演講錄

一、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曆史

字體:16+-

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產物。大工業生產以機器生產為特征。在手工業時代,技術的傳遞主要靠父傳子、師傳徒,隻有大工業以後才出現了正規教育。同時,機器生產加劇了社會內部的分工,簡化了工廠內部工人的職能。大工業生產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生產線完成一個產品的生產。這同時也造成了人的片麵發展,人隻能做一樣工作,不像手工業時代一個人生產一雙鞋,現在皮鞋的幫、皮鞋的底都分工完成,一個人隻會生產一個零件。但大工業本身不斷的變革又要求人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發展,特別是要求體力和腦力的全麵發展。

另外一方麵,大工業生產又打破了行業的壁壘,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產生了工藝學。過去行業之間的壁壘是很嚴格的,各個行業之間的核心技術都有高度的保密性。大工業生產打破了行業之間的界限,有了工藝學,使職業技術教育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職業技術教育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職業技術教育最早出現在中學階段,過去的中學主要是教會學校,主要傳授文法、修辭、聖經等。17世紀大工業出現後,開始出現實施職業技術教育的機構,主要是實科中學和工藝學校,注重傳授現代學科和自然科學知識,培養從事醫學、法律、機械、經濟等職業的技術人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在生產上的應用,競爭日益激烈。為了提高生產率,增強競爭力,各國開始重視職業技術教育,並在20世紀初通過各種職業技術教育的法案。例如,英國國會1902年就頒發了《巴爾福法》,美國國會1919年通過了著名的《史密斯-休士法》,法國1919年通過了《阿斯蒂埃法》,這些法律都極大地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職業技術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國際競爭的主要形式由熱戰進入冷戰,轉為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力量的競爭。大戰中發展起來的核子、電子等新的科學技術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20世紀60年代教育的大發展、大改革,職業技術教育得到進一步的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即便是發達國家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也沒得到很好的普及。除美國外,其他國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都沒有超過10%。20世紀60年代後,特別是70年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都進入了大發展的階段,很多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都達到了40%甚至50%。職業教育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美國1963年通過《職業教育法》,1968年又進行了修訂。日本“日經聯”(日本的一個經濟組織,是日本政府的主要後台,在日本很有勢力)1952年就提出要發展職業高中,1955年提出《關於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技術教育的意見》,到60年代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幾乎各占一半。雖然日本在“二戰”後還一直保留和發展了短期大學,這也是職業類的教育,但以女生為主,不太能適應工業社會的發展,因此1969年日本又建立了五年製的高等專門學校,主要招收男生。1976年又創立了職業性的專修學校,男女生都招收,招收的學生有的初中畢業,有的高中畢業。專修學校的學製很靈活,可以一年,也可以兩年完成學業,一年修滿800課時即可;學校規模要求也不高,一二百人即可辦學。法國和德國都是在60年代建立起短期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這之前,職業技術教育主要由技術高中和職業技術學校承擔。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對學曆要求的提高,法國和德國都感到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必要。當然,現在法國和德國的職業技術高中還存在。前幾年我去參觀了法國的一所職業技術高中,設備非常先進,這所職業技術高中主要培養城市下水道規劃、城市供熱等方麵的技術工人。我去參觀時正好有三名北京城市建設學院的老師在那裏訪學,他們告訴我,北京城市建設學院的設備還不如這所高中的設備先進。德國對職業技術教育更為重視,法律規定,凡普通中學畢業後不上大學的都要接受一年義務職業教育,叫“義務職業教育年”,所以德國的製造業至今在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