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二、在紹興府中學堂

字體:16+-

1910年暑假,魯迅回到紹興,應紹興府中學堂(簡稱府中)之聘,教“天物之學”。[17]“天物之學”,即生物學。當年9月、10月間(農曆八月),陳子英接任紹興府中學堂監督。經他推薦,魯迅擔任該校監學,兼博物課教員。當時的府中,學製5年,博物課分5門課程,每年開設一門。魯迅任博物課教員,教兩門課程:三年級的植物學,四年級的生理衛生,每周各兩小時。[18]

據當時紹興府中學堂的學生宋崇厚回憶:1910年秋,魯迅30歲,他留短發,沒有像一般人拖在腦後的辮子。走起路來挺胸、直腰,很有精神;他的步子走得比較快,而且習慣於走在路中央;他的風度,同那些彎腰曲背,行走緩慢的教經學、修身的先生大不一樣;在他身上好像有一股使不盡的力量。[19]

魯迅講課,態度從容,語言精練而風趣,條理清楚。他上課從不照本宣科,總是從容地講述他自編的講義,有時用圖表,有時聯係到自己的親身經曆,使學生聽了感到特別親切、通俗、易懂。此外,魯迅還常常指導學生聽課和學習的方法,他要求學生上課時專心聽講,課後對照講義認真複習,不懂的要及時弄清楚,這樣才能有學習效果。

魯迅講授生理衛生,理論聯係實際,深入淺出,使學生心領神會,幾十年不忘記。當時的學生之一,後曾任浙江農業大學教授的吳耕民同誌對本書作者回憶道:“有一次上生理衛生課,講到口腔,除講口腔的構造外,在黑板上寫了‘細嚼緩咽’‘狼吞虎咽’8個字。他說,古人雲,病從口入,意謂吃東西要當心,要有技術。口腔是吃東西的第一關,吃飯時要細嚼緩咽。所謂‘細嚼’,是要善於利用牙齒。齒共有32個,有門齒、犬齒、臼齒三種。門齒扁而寬,正如刀,利於切斷;犬齒尖銳,正如叉,利於吃肉;至於臼齒,寬厚而上麵凹陷,正如一具磨或搗臼,利於把飯或饅頭等物搗成漿狀。三者分工合作,對食物進行物理的加工。所謂‘緩咽’,就是食物進口後,須有一定時間加工,不可急於咽下。‘狼吞虎咽’正與‘細嚼緩咽’相反,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胃病,因為我們平常以米或麵粉為主食,飯或饅頭等進口後,除用齒嚼碎的物理作用外,還要通過口中的唾液內含的澱粉消化酶,和米麥的澱粉質拌和後,才能使澱粉轉化為糖,入胃易於消化吸收。你們吃飯時愈細嚼愈覺其味變甜,就是澱粉轉化為糖的證明。更如製甜酒釀須加白藥(內含澱粉酶),製米糖須米飯加曲,道理都相同。經這樣講解後,我們十五六歲的小孩,都心領神會,印在腦中,至今也沒有忘記。其後學期考時就有一個題目——吃飯細嚼緩咽有何利益?大家憑記憶,執筆直書,洋洋一大篇,都得到好成績,考後皆大歡喜!”[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