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母親重身教

字體:16+-

我出生在一個平民家庭。祖父是一家茶葉店的夥計,父親是中學教師。父親長年在外省市教書,母親遵循古訓在家侍奉公婆,父母長期分居兩地。在我八歲的時候,父親就在外麵與另外的女子結婚,從此我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克服物質上的貧困,撫平心理上的創傷,撫育我長大成人,極不容易。

我母親對我的教育是至深至切的。我母親名周淑貞,是江陰大族周家的女兒,民國初期初開女禁,因而她讀過幾年小學,能夠讀書讀報。父親離我們而去以後,她一個人挑起了一家的重擔,侍奉公婆至天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我祖父癱瘓在床約三年,就是這位被兒子拋棄的兒媳婦端屎端尿,服侍送終,極盡孝道。

我家沒有房產,老家隻有薄田三畝,由我的堂兄代耕,生活全靠祖父戰前的少量積蓄和親友的接濟。但是家裏一直供養我讀書,希望我長大成才。

母親總是對我說:“你要爭口氣,將來一定要超過你父親。”其實我父親也就是一名中學教師,但是在她眼裏似乎已了不起了。

我們住在江陰城裏,租人家的房子。周圍都是比我們富裕的家庭,即所謂大戶人家。處在這種環境中,很容易被人家看不起,但我母親不卑不亢,處理各種事情很得體,受到鄰居的好評和尊敬。她從小教育我這種不卑不亢的精神,對富貴的人不低聲下氣,對貧窮的人富於同情,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自己做,不輕易求人,從而養成我自力更生的精神,就像禪語中說的:“但向己求,莫從他覓。”我從不會阿諛附勢,乞求別人。

她教育我一粟一米來之不易,飯粒掉在地上都要把它撿起來,從而養成了我生活簡樸節約的習慣。她常常為別人著想,特別為貧苦大眾著想,例如叮囑我千萬不要把玻璃碎片掉在路上,以免赤足的農民割破腳皮,使我養成一種對農民的同情。她時時刻刻教導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