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2 家庭教育鑄就人生之基

字體:16+-

早期的七年不亞於後來的人生

池田

現在,我們把眷顧家鄉的目光轉向家庭吧。

我的父親子之吉在當時被稱為“倔強先生”,他是個有韌勁兒、耿直的人,起初在東京灣經營海苔加工,規模也挺大,但關東大地震(1923年)後,因地殼變動等原因海苔越來越少,家業開始衰落,父親也因患風濕病臥床。但他總說:“即使吃鹽也不要別人救濟。”拒絕了別人的種種幫助。我父親韌勁兒的背後,有一股傻勁兒貫穿著,他認為正確的事都會堅持到底,不管別人說什麽。父親無論自己多麽窮,都會全心全意幫助和照顧別人。父親生性寡言,當時我們這些孩子不知道他在想什麽。但今天我們卻由衷地尊敬他,認為他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

母親與父親不同,她在生活困頓之中也能開朗地笑著說:“我們家就是窮橫綱!”[20]她總是把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放在第一位,時刻為我們操心。她從早到晚,一天也不休息地做海苔,她需要邊照顧不斷長大的孩子邊操持家務,當然是相當辛苦的,但她把我們八個孩子都養育成人了。這讓我想起每天吃飯的往事——母親自己常常不吃午飯,總說“忙得忘了”,可總是為我們這些孩子精心準備便宜但有營養的飯菜。她給我們吃小雜魚的時候,讓我們把骨頭也吃下,飯桌上常有我們家自己撈的生海苔做成的醋醃小菜。我想,母親是不懂學校裏教的那種營養學知識的,而且那時候也並沒有“食育”這樣的現代概念。但在貧困之中,母親總是盡心盡力地運用飽含著深厚慈愛的智慧,很自然地把賢明而正確的生存之道教給了我們。

顧先生曾說,對兒童而言,家庭正是“最初的學校”,父母正是“最早的老師”。顧先生還在著作中指出:“一個人在他成長過程中,總要接受來自三方麵的教育,這就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它們互相聯係、互相影響,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1]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人生所給予的影響非常深遠。大曆史學家湯因比博士在倫敦的家中與我對談的時候,這樣述懷道:“在我的記憶中,我感覺人生最初的七年與後來的整個人生一樣長。我的意思是,我八十五歲了,我感到人生的前七年和後來的七十八年一樣長。”“孩子在七歲以前學習很多對自己重要的東西,那比在以後幾十年的人生中能學到的所有東西還要多。”[22]我對此深有同感,我想,最初的七年與父母接觸的時間最多,是構築人生基礎的重要時期。人在後來到社會中經受暴風驟雨的時候,是會毫無膽怯地直麵而上還是會早早地放棄退縮?這些人格“脊骨”的形成正是源於家庭教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