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六、提倡白話文,讓文學走向大眾

字體:16+-

《人生識字胡塗始》[64]

本篇作於1935年4月2日,最初發表於同年5月1日《文學》月刊第四卷第五期,後收入《且介亭雜文二集》。

本文批評文言文的難學難懂。文章寫道,孩子們學話是不斷地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於懂得每個詞的意義。但等到識字以後,學古文,老師不講解,隻要求死讀,自己去記住、分析、比較,有些能弄懂,但大多數都弄不懂。作者批評有些文人對古文也是似懂非懂,自己是糊塗的,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也糊塗。要把事情說明白,還是要提倡白話文。而白話文也應該“明白如話”。要做到這一點,一是作者要放棄似識非識的字,“從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詞匯”;二是要有一部字典。

《“此生或彼生”》[65]

本篇作於1934年6月22日,最初發表於同年6月30日《中華日報·動向》,後收入《花邊文學》。

當時蘇州中學校長汪懋祖曾經鼓吹中小學尊孔讀經和課本改用文言,並在《申報》上發表文章,舉例“此生或彼生”,想說明文言文“明了”“省力”。魯迅就抓住這句話,說明“此生或彼生”可以有多種解釋,可以理解這個學生或那個學生;也可以理解為今生或來世。隻有用白話文注解、補足,才能明白它是什麽意思,說明文言文反而費力,證明“文言的不中用”。文章巧妙地以其之矛,攻其之盾。

《奇怪(二)》[66]

本篇最初發表於1934年8月18日《中華日報·動向》,署名白道,後收入《花邊文學》。

尤墨君(1888—1971),江蘇吳縣(現吳中區)人,當時任杭州師範學校教師。1934年8月5日《新語林》第三期發表了他的一篇文章《怎樣使中學生練習大眾語》。魯迅反對這篇文章中禁用“時髦字眼”的提法,認為新名詞是科學文化發展的需要,是大眾語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中學生教育程度比較高,新名詞能夠給大家拓展知識,他們掌握了新名詞,就能夠促進大眾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