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錄四十一》[38]
本篇寫於1919年,最初發表於《新青年》,後收入《熱風》。
文章感歎中國沒有改革,而且還有一種人,主張沒有本領便不必提倡改革。魯迅諷刺地說,從前古猴子,不努力變人,所以現在隻能變把戲給人看。他希望青年擺脫冷氣,不要去聽自暴自棄者的話,隻是向上走,走自己的路;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不必等待。
魯迅希望青年走自己的路。他在《無聲的中國》演講中呼籲:“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
《青年必讀書》[39]
本篇寫於1925年2月10日,最初發表於同年2月21日《京報副刊》,後收入《華蓋集》。
1925年1月《京報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讀書十部”,請當時學術界名人開列書單。當時梁啟超、胡適等一批學界名流開列了一批書單,無非是一些儒家典籍。“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需要的是科學和民主。所以,魯迅反對青年讀經,他認為儒家經典與實際人生脫離,叫人沉靜。他用“少看中國書”來反對當時的讀經複古派埋頭於國故而不關心社會革新的現象。魯迅曾經在給徐旭生的信中寫道:“前三四年有一派思潮,毀了事情頗不少。學者多勸人踱進研究室,文人說最好是搬入藝術之宮,直到現在都還不大出來,不知道他們在那裏麵情形怎樣。這雖然是自己願意,但一半也因新思想而仍中了‘老法子’的計。我新近才看出這圈套,就是從‘青年必讀書’事件以來,很收些讚同和嘲罵的信……”
當然,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理解魯迅“少看中國書”的主張。其實魯迅自己讀過很多古書,他曾說他幾乎讀過十三經。魯迅在《古書與白話》一文中曾說:“菲薄古書者,惟讀過古書者最有力,這是的確的。因為他們洞知弊端,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