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四、讓兒童活潑自由發展

字體:16+-

《儗播布美術意見書》[22]

本篇最初發表於1913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後編入《集外集拾遺補編》。

本文是魯迅為教育部擬的公文。當時他在教育部任職。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出新的教育方針: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為了更好地實施美育,魯迅擬定了這個意見書,全麵闡述了美術的性質、種類、目的和效用。魯迅認為,美術有三個要素:一是天物,即自然現象;二是思理,即作者的思考、領悟、設計;三是美化,即創作,不是把自然現象的簡單再現,而是要創作,補天物之不足。他認為,沒有創作,雕刻得再精細、逼真,也不能算美術。所以他說:“美術雲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謂。”

魯迅認為,美術的目的和功效有三:一是“可以表見文化”;二是“可以輔翼道德”;三是“可以救援經濟”。

本文對學校推進美育具有重要意義。

《隨感錄六十三·“與幼者”》[23]

本篇最初發表在1919年《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熱風》。

本文抄錄了日本小說家有島武郎《著作集》裏《與幼者》中的一段,來補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的意思。文章充滿對子女的愛,鼓勵他們超越父母,勇敢地走上人生的旅途。

《隨感錄六十六·生命的路》[24]

本篇最初發表於1919年《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熱風》。

文章讚美生命的頑強,強調“生命的路是進步的”,是什麽也阻擋不了的。生命的路是走出來的。魯迅在這裏寫下了不朽的名言:“什麽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隻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這句話常常鼓勵人們克服困難去開辟新的道路,去創造新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