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三、批判封建舊禮教和舊教育

字體:16+-

《狂人日記》[6]

本篇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後收入《呐喊》。

這是魯迅第一部用白話文寫的小說,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尖銳地攻擊封建道德為“吃人的禮教”的短篇小說。

這篇小說的發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也有著魯迅對當時社會、對封建道德毒害的深刻認識。魯迅本來對辛亥革命抱有很大的希望和熱情。但是辛亥革命並未成功,隻趕跑了一個皇帝,剪掉了幾根辮子,新政權落到軍閥官僚的手中,其間又經過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一些遺老遺少仍然在提倡尊孔讀經。魯迅感到失望和苦悶,於是躲到紹興會館裏一麵抄古碑,一麵思索著中國的未來。魯迅在《呐喊·自序》中說到創作這篇小說的緣由。一天老朋友錢玄同來,勸他為《新青年》寫點文章。開始他不願意寫,便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麵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麽?”錢玄同則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似乎被說服了:“於是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而且“便一發而不可收”,寫了《孔乙己》等十幾篇。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描寫了一個封建社會叛逆者“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反抗封建禮教的活動。借用“狂人”的癲狂尖銳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道德和倫常,指出這是“吃人”的道德。不徹底打破這“吃人”的鐵屋子,中國就沒有希望。文章最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強力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