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教育問題是魯迅最關切的問題之一,在他浩瀚的著作中,有一部分是專門論述兒童教育的。為什麽魯迅這樣重視兒童教育呢?因為“將來是子孫的時代”[230],所以兒童的命運也就是國家未來的命運,民族前途的命運。如果兒童從小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了就會變成蠢材,國家和民族就會失去希望。魯迅關於兒童教育的思想有下列幾個方麵。
一、批判舊社會對兒童的摧殘
魯迅首先感到的是,在舊社會,兒童受到封建思想的摧殘,得不到應有的自由發展和健康成長。舊社會的兒童教育完全被禁錮在封建禮教的枷鎖之中。那時的家庭教育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一套;那時的教科書就是《三字經》《百家姓》,教兒童讀的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那時的課外讀物就是騙人的《二十四孝圖》之類的東西。結果是“孩子長大,不但失掉天真,還變得呆頭呆腦”[231]。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對封建禮教的猛烈攻擊。他在書中寫道:“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封建社會的“仁義道德”就是“吃人”的道德,摧殘兒童的道德。魯迅在文章最後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並且斷言“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的。[232]
那麽到了20世紀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成立了,是不是好一點呢?並沒有。雖然科學已經發達,社會也在進步,但是當時中國的反動派仍然死抱住“古訓”不放,變了樣子毒害兒童。魯迅說:“中國是改革過的了,孩子們當然早已從‘孟宗哭竹’‘王祥臥冰’的教訓裏蛻出,然而不料又來了一個嶄新的‘兒童年’,愛國之士,因此又想起了‘小朋友’,或者用筆,或者用舌,不怕勞苦的來給他們教訓。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鑿壁偷光’的誌士;一個說要愛國,古時候曾有十幾歲突圍請援,十四歲上陣殺敵的奇童。”魯迅憤慨地指出:“這些故事,作為閑談來聽聽是不算很壞的,但萬一有誰相信了,照辦了,那就會成為乳臭未幹的吉珂德。你想,每天要捉一袋照得見四號鉛字的螢火蟲,那豈是一件容易事?但這還隻是不容易罷了,倘去鑿壁,事情就更糟,無論在那裏,至少是挨一頓罵之後,立刻由爸爸媽媽賠禮,雇人去修好。”“到了20世紀,古人空想中的潛水艇,飛行機,是實地上成功了,但《龍文鞭影》或《幼學瓊林》裏的模範故事,卻還有些難學。我想,便是說教的人,恐怕自己也未必相信罷。”[233]所以魯迅要大聲疾呼“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