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和造就革命戰士的緊迫性
魯迅在革命鬥爭的實踐中,非常重視培養新的戰士。因為他認識到,要與舊勢力做鬥爭就要有鬥士,而且舊勢力又是那樣頑固,非有很大的力不能動搖它,所以就需要有大群的具有新思想的戰士。1934年6月9日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這樣的戰鬥,是要繼續得很久的。所以當今急務之一,是在養成勇敢而明白的鬥士,我向來即常常注意於這一點……”[173]這是確實的,他從參加戰鬥的第一天起就認識到培養戰士的重要性。以後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幾場戰鬥以後,革命隊伍幾經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落荒,有的頹唐,他時時感到革命戰士的不足,有時簡直布不起陣來。因此他呼籲革命者一定要注意培養戰士,積蓄力量,以期能與舊社會惡勢力決一死戰。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在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給左聯明確提出三條任務,其中一條就是“我們應當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174]
對於培養新的戰士的思想,魯迅在前期和後期有所不同,這是與他的整個思想發展相一致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五四運動”前後。他在《狂人日記》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有覺悟的父母,把孩子從封建禮教中解放出來。他批評舊中國的父母隻把孩子當作自己福氣的材料,隻要生,不管教,“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175]他要求父母對於子女應該有“盡力的教育”,他說:“凡動物較高等的,對於幼雛,除了養育保護以外,往往還教他們生存上必需的本領……人類更高幾等,便也有願意子孫更進一層的天性……隻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過了過去。”他批評那種“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的封建道德,“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但是要真正做到解放子女,做父母的先要有一番預備,那就是覺醒的人們要肩負起改造社會的任務,“一麵清結舊賬,一麵開辟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