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第二章 論教育和社會的關係

字體:16+-

一、教育不能脫離社會

一定的文化教育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並為它服務。幾千年來,學校教育總是被統治階級壟斷,成為他們統治人民的工具。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資產者唯恐其滅亡的那種教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過是把人訓練成機器罷了。”“你們既然用你們資產階級關於自由、教育、法等的觀念來衡量廢除資產階級所有製的主張,那就請你們不要同我們爭論了。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和所有製關係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誌一樣,而這種意誌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128]魯迅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並且有很長一段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對當時中國教育界的內幕知道得一清二楚,對教育界的一言一行看得入木三分,因此,他對舊教育的本質有極其徹底的揭露。

首先,他認為教育總是和政治狀態與社會情況有關。他批判了那種教育可以脫離社會的謬論。他說:“現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哪一國,其實都不過是製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129]但是,一切統治階級為了掩蓋他們統治人民的事實,總是虛偽地宣稱,教育可以脫離政治,學校可以脫離社會,抹殺教育的社會本質。20世紀20年代前後,在中國流行一種教育理論,叫“教育無目的論”,或者叫“教育無宗旨論”。1919年10月,第五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通過一個議案,建議教育部廢除教育宗旨; 1922年,在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建議下,北洋政府公布了《學校係統改革令》,具體體現了這一理論。當時北洋政府最害怕的是人民群眾,當然也就不敢公開表明他們的教育目的,隻能用廢除教育宗旨來掩蓋他們所提倡的教育的資產階級性質,抵製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反對教育為革命鬥爭服務。魯迅竭力反對這種主張,他認為,教育總是有目的的,反動統治階級辦教育,就是為了維護他們的階級統治,培養他們所需要的順民和奴才;革命人民辦教育,就是要使教育為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服務,培養衝破舊思想、舊文化、舊習慣、舊勢力的闖將,推翻吃人的筵席,建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