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第二編 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字體:16+-

第一章 緒論

一、魯迅教育思想的特點

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魯迅曾經擔任過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紹興府中學堂教員,教育部僉事,還擔任過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大學的講師或教授。教育工作是他一生中從事的唯一的社會工作。1927年定居上海以後,雖然沒有再從事教育工作,專心於文學創作,但他絲毫沒有減少對教育的熱情和關心。他曾經多次到學校去講演,發表了許多有關教育的雜文。他雖然沒有專論教育的鴻篇巨製,但他的許多文學著作,包括小說、雜文、散文、詩歌、文藝評論以及書信,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哲理。魯迅的教育思想,既表現在他近20年的教育實踐中,也表現在他的這些文學著作中。

研究魯迅的教育思想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魯迅所處的時代和曆史所賦予他的使命來認識。魯迅所處的是什麽時代呢?周恩來曾經說過:“魯迅的時代,是一半滿清,一半民國的時代。他出身於破產的士大夫家庭,他受過封建社會很深的洗禮,他受過戊戌變法後的洋務教育,嗣後,留學東洋,又受教於章太炎先生,並參加了光複會。入民國後,他又做過多年北方官僚社會的小京官,也可說是閑差事。直到“五四”的前夜,他才得參加思想革命的運動,這就是新文化運動的骨幹。從此以後,他就公開地成為宗法社會的逆子,士大夫階級的叛徒,逐漸養成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可是他自己卻又那樣謙誠地願意做一個‘革命軍馬前卒’。”[114]周恩來精辟地分析了魯迅經曆的時代和他的思想發展過程。

研究魯迅的教育思想還必須和他的思想主線相聯係。魯迅的思想主線是要摧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催生新社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培養革命戰士,進行思想革命。他到日本留學,開始學醫,原想將來回國後解除病人的疾苦,以醫學來拯救祖國。但是他在學校裏受到具有狹隘民族主義思想的日本同學的歧視。在他們的眼裏,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魯迅受到了這種侮辱,感到生為弱國人民的痛苦。特別是在一次觀看日俄戰爭的影片時,看到替俄國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抓住斬首,而圍觀的一群中國人卻神情麻木,視若無睹。他深受刺激,苦思數月,得出結論:“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115]魯迅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正是這種摯愛使他容不得人民病態的存在。他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116]為此,魯迅深入剖析了中國的國民性。早在日本,他就常常和好友許壽裳議論中國民族的缺點。“我們又常常談著三個相聯的問題:(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麽?(三)它的病根何在?對於(一),因為古今中外哲人所孜孜追求的,其說浩瀚,我們盡善而從,並不多說。對於(二)的探索,當時我們覺得我們民族最缺乏的東西是誠和愛……至於(三)的症結,當然要在曆史上去探究,因緣雖多,而兩次奴於異族,認為是最大最深的病根。做奴隸的人還有什麽地方可以說誠和愛呢?……惟一的救濟方法是革命。”[117]他堅決地主張民族性必須改造,必須進行思想革命,否則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口號雖新,骨子裏還是舊的,革命不能成功。他說:“說到中國的改革,第一著自然是掃**舊物,以造成一個使新生命得能誕生的機運。”[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