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5 培育世界公民

字體:16+-

胸懷智慧、勇氣與慈悲的“地球民族主義者”

池田

我非常讚成用文化和教育搭建“和平之橋”,這正是我們對話的主題。我將竭盡全力使這座橋更加牢固。

如果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曆史,可以說當今世界的大潮流是在和平與共生的道路上前進。為了使這一潮流加速,我們應將人類的智慧集結起來。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使各國與外國的交流都更為容易。但重要的是,要使共存共榮的思想在這一基礎上生根,就必須培養青年具有“一個世界”的認識,也就是說,培養世界公民是人類應該追求的目標。

我之前也提到,創價學會第一任會長牧口常三郎在一百多年前民族主義興盛的時代就在《人生地理學》中強調說,人們應當有“鄉土民”“國民”“世界民”的多重自覺。[58]我的恩師、第二任會長戶田城聖也大聲疾呼:“我的思想是地球民族主義!”[59]他說此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東西冷戰正趨於激化的1952年,至今已有六十年了。在那個人們還拘泥於國家、民族、宗教、意識形態差異的時代,他從人類的立場出發,認為人應該具有成為人人所生活的地球上的世界公民的自覺,這才是創造和平的關鍵。

1996年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時,列舉了世界公民的三大要素:第一,深刻認識生命之相關性的“智慧之人”;第二,並非恐懼和拒絕人種、民族和文化的差異,而是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並將其作為成長資糧的“勇敢之人”;第三,無論遠近,對在任何地方受苦之人都抱以同情與協助之心的“慈悲之人”。[60]我認為,人類應在相互關聯、互受恩惠的價值觀的基礎上追求與他者的和諧。

那麽,以這一點為前提,應以怎樣的教育培養世界公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