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始於“修身”,終於“平天下”

字體:16+-

池田

謝謝您提綱挈領的清晰說明。您從少年時代到現在,仍在內心銘記孫文先生為了人民、為了祖國而不斷燃起革命之火的呐喊,我深受感動。

表麵上看,“三民主義”與來自歐美的德謨克拉西(民主主義)密切相關。但孫文先生的本意卻不是簡單地引進或移植外國的政治思想。與此相反,孫文先生認為隻有從中國豐富的精神風土中才能找到“三民主義”的真正源泉。事實上,孫文先生的“三民主義”演講追求以民為本的新的社會體製,整篇都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國傳統的高尚的理想主義與和平主義思想的烙印。

在辛亥革命期間,從皇帝退位至民國建立,是一場不流血的過渡。孫文先生認為,之所以能夠實現“不流血的過渡,原因在於中國人愛好和平。愛好和平是中國人的一大品德。世界最愛好和平的當屬中國人”;他還斷言,“中國人數千年愛好和平,全乃天性使然”。[9]

作為“中國人具有愛好和平天性”的例子,孫文先生介紹了古往今來中國人所繼承的孟子的話。那是孟子回答戰國時期梁惠王之子襄王“究竟誰能統一天下”(“孰能一之”)的問題時所做的回答。孟子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今天下牧民之君,誠能行此仁政,民皆延頸望欲歸之,如水就下,沛然而來,誰能止之。”[10]這鮮明地表達了儒教思想的核心——仁愛思想與德治主義。

繼而,孫文先生還就修己治國的主題,談到了儒教原理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就曾提出:“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11]孫文先生在此基礎上闡發說:“人之發展自內而外。隻有從一人之內部開始,才可發展至‘平天下’”。我年輕時讀《孫文傳》,就對闡述這一原理之處感銘至深,當時還寫了讀書筆記。以一人之內部變革為起點,以實現社會安定,構築世界和平——“革命之父”這一基於中國傳統思想的信念,與我們佛法者所追求的“人間革命”的思想是有深深的共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