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說·性惡說·白板說
池田
顧先生在書信中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綜合地看教育發展,教育也絕不是僅有積極的方麵。教育有時不是涵養熱愛兒童之心,而是在培養爭奪心和掠奪心。孟子持性善說,荀子持性惡說,但究竟哪個是正確的呢?”
人的本性是什麽呢?弱肉強食的自然淘汰機製適不適合人類社會?這些不僅關乎教育,也是關係到人類社會根本的重要問題。
尤其是性善說和性惡說,自古以來不僅在東方進行了各種論證,在西方也是一大議題。我曾與曆史學家湯因比博士和貴國的國學家季羨林博士談過這個話題。[12]
我想起性善論者盧梭的洞察,他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13]我亦想起性惡論者霍布斯的人性觀:萬人對萬人的鬥爭。[14]
這一問題又引發許多問題,是個既古老又新鮮的命題。這裏我想回歸基本,先整理一下孟子的性善說。孟子用巧妙的比喻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15]並繼續論證說救助麵臨危險的嬰兒是所有人共同的心理。
他接著論述道:“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16]這真是非常明快的邏輯。
但是,孟子的意思並不是那種樂天的想法,即並不認為因為人有天生的“善”,所以做什麽都可以,隻需坐待善的萌發即可。
滕文公向孟子請教治世之道,孟子為他講了農業和租稅的重要性以後,這樣說道:“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17]孟子一語中的地指出了人要行人倫之道,教育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