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轉換思路——麵向“為教育的社會”

字體:16+-

池田

謝謝您坦率地表達了關於獨生子女政策的見解。“我們的後代一定會勝過我們這代人的”,您的這句話在我內心回響,我也同樣祝福並堅信著。如您所言,青年大有希望,青年本身就是希望、是未來。

此次東日本大地震,許多青年為家鄉重建付出了努力。有些自家並沒有受多大的災難的,也幫助近鄰清除淤泥、收拾殘局、搬運救援物資等,雖是細小工作,卻也都是為大家、為社會的勇敢的獻身行為。我們親身感到在前所未有的災難麵前,勇於站出來承擔的堅強的下一代領導人在成長。

話說回來,現在日本的大學,報考者比招生名額還少,“大學全入時代”真正地到來了。但另一方麵,隻有前15%的大學有穩定的用人單位合作,畢業生不必擔心就業。還有人認為少子化的加速並未緩和考試競爭,而是使應試低齡化。還有,很多學生不喜歡數學和科學,學力也在下降。在全球化過程中,學力觀本身也在發生著變化。

總之,堆積如山的問題,或者說不斷表麵化的教育問題,使得麵對它們的一線教育工作者辛苦至極!

本來,人這種存在從誕生到成人需要若幹年,無論科學如何進步,嬰兒也不可能一夜之間變成大人。同樣,教育也不能在短時間內決定成敗,正如貴國經典《管子》中所說的“終身之計,莫如樹人”[10],教育是一種需要有長期視野的“百年大計”。

教育也不應為時勢與權勢所左右。從我自身所經曆的戰前日本軍國主義教育來看,因錯誤的教育而遭受最大危害的是孩子、是學生。

人不是手段,人本身就是目的;麵向人的幸福的教育也不是為了社會的手段,應把教育看作社會的目的。所以,我提倡要進行從“為了社會的教育”向“為了教育的社會”的有力的思維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