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八、在廈門大學

字體:16+-

1926年9月,魯迅到達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兼國學院研究教授,開設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小說史課,每周5節。此外,他還給國學院研究生做專題講演,指導研究生學習,批改他們的作業,並為國學院專刊、校刊撰稿等,工作十分繁重。特別是編寫中國文學史講義,因校圖書館存書不多,魯迅得自己設法到外地買書,向友人借書,相當費事。他在給許廣平的信上說:“看看這裏的舊存講義,則我隨便講講就很夠了,但我還想認真一點,編成一本較好的文學史。”[73]

魯迅講課,受到青年學生們的熱烈歡迎。當時廈門大學的學生很少,文科生原來隻有十幾個,但魯迅上課,除國文係的全部學生,還有英語係、教育係的學生聽課。此外,法科、商科、理科的學生,校內的助教,校外的報館記者、編輯,也都聞風而至。座位滿了,許多人隻得站著聽講,因為聽課的人遠遠超出預計的數目,講義不夠,拿不到講義的人便上課記筆記,下課趕緊借講義抄。

魯迅在廈門大學講的文學史,從文學起源到漢代司馬遷,共分十章。他一開始便批判了“倉頡造字”“文字得聖而傳”等英雄創造曆史的傳統說法,認為文字創造“綿曆歲時”“且由眾手”;還明確指出,“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也”。[74]

魯迅在廈大講的中國小說史課,同中國文學史課一樣,在校內外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據當時的學生俞荻回憶:“魯迅講學,並不像一般‘名教授’那樣,隻幹巴巴地一句一句地讀講義,枯燥無味地下定義。他的講話也和他的作品一樣地豐富多彩。他講到某時代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時候,善於引用適當的、豐富的資料來詳盡地加以分析,雄辯地加以批判,說明什麽應當吸取,什麽應當摒棄。聽他講學,好像小學生聽老師講有趣的故事那樣,唯恐時間過得太快!”[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