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北京教育部工作的同時,除整理碑帖、古籍和寫作外,自1920年起,先後在北京8所大中學校兼課,至1926年8月離京南下時止。
這時正是五四運動以後文化革命的**時期。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在我國傳播,西方的其他各種思想也紛紛傳入。魯迅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精神振奮,遵奉“革命的前驅者的命令”[50],在思想文化戰線上向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奮勇進攻。當時,為盡量開辟新陣地,傳播新文化、新思想是鬥爭的急需。我國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都親自到大學任教,向青年學生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後的新麵貌。魯迅與他們采取同一步調,以極大的熱情滿足廣大青年的學習要求。於是在離開學校教學崗位8年之後,魯迅又重新開始到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為培養革命青年貢獻力量。
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在北京兼課的第一個學校是北京大學。他於1920年6月8日收到北大的聘書,12月24號起到北大講課,至1926年6月止。北大是當時文化革命最活躍的中心,校長是蔡元培。魯迅先後在該校任中國小說史課講師,並兼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委員會委員。在北大任教期間,魯迅還為北大的刊物寫稿,扶植學生文學團體,培養了許多人才。許多著名的作家、教授,如馮至、曹靖華、章川島等,當時都在北大聽過魯迅的課,得到他的培育。魯迅一直支持北大進步學生的鬥爭,曾被一時還未能控製北大的“正人君子”之流指為“北大派”。1925年12月17日,北大舉行建校27周年紀念會,魯迅親往出席,並撰寫《我觀北大》一文,熱情讚揚北大進步師生“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向上的精神”,批判企圖“勒轉馬頭”的逆流。針對“正人君子”之流射來的暗箭,魯迅公開宣稱,如果支持北大進步師生的改革就算是“北大派”,那我就以“北大派”自居:“北大派麽?就是北大派!怎麽樣呢?”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在歐洲考察,校內新舊鬥爭激烈,魯迅的行動給了北大進步師生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