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六卷: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

字體:16+-

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中國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演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高水平的文化形態,它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中國文化的特殊之處,我認為有下列幾點。

第一,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創造性。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雖經多次變遷,但綿延不斷,至今仍散發出燦爛的光輝,這與它強大的創新力密不可分。從近些年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我們的祖先富於想象,善於創造。1998年,我參觀了徐州漢墓,甬道約百米長,一米寬,兩米高,兩壁的直線絲毫沒有誤差,計算之精確,為當代專家所驚歎。2000年,我又參觀了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青銅麵具等打造得十分精美,而且富有想象力。這一切都說明,古代中國人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和精湛的技藝。古代的四大發明,更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做出的最傑出的貢獻。中國不僅在物質文化上有許多創造,而且在製度文化、觀念文化上也有許多創造。例如,《易經》主張的簡易(執簡馭繁)、變易(事物變化)、不易(永恒不變)之義;又如,科舉製度開創了文官考試製度的先河。儒家文化也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的,宋明理學發展到儒學的頂點。雖然自清朝以來,由於夜郎自大、閉關自守,中國文化一度走向衰落。但自從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找到了合乎中國國情的社會製度,中國人民便再一次煥發了青春,中國文化再一次在創新中複興和發展。

第二,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中國文化具有吸收各種異質文化並使之有機地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特性。從曆史上看,異質文化進入中國,大都逐步走向中國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部分。正如梁啟超所雲:“吾中國不受外學則已,苟既受之,則必能盡吸其所長以自營養,而且變其質、神其用,別造成一種我國之新文明,青青於藍,冰寒於水。”[12]如前麵提到的佛教東漸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佛教產生於印度,卻在中國得到保存、發展和弘揚。佛教的教義原本與中國的宗法觀念是矛盾的:佛教主張出世,中國文化主張入世;佛教重視來世,中國文化重視現世。佛教的教義與中國文化的忠孝等宗法觀念也是不協調的,但經過幾百年的改造與吸收,佛教有一部分變成中國式的宗教(如禪宗),另一部分則被吸納於宋明理學之中。再如,世界曆史上許多文化都因異族入侵而中斷或消亡,如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亞曆山大的占領而希臘化,因愷撒的占領而羅馬化,因阿拉伯人的移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上千年。中國文化卻把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文化納入中國文化發展的軌道中來。當然,這與文化發展的水平有關。長期以來,中國文化是農業文化,北方民族文化是遊牧文化,他們入主中原以後要使遊牧文化轉變為農業文化,就要學習漢文化。例如,清政權建立以後,為了統一中國,就竭力推行漢文化,要求所有滿族大臣要員都學習漢文經典。康熙皇帝還親自主持編纂了《康熙字典》,乾隆主持編纂了“四庫全書”,滿族文化完全融於漢文化之中,滿文卻因沒有人讀而逐漸消亡,至今已瀕臨消失的危機。與此同時,漢文化也從少數民族文化中吸收了許多優秀的營養,為漢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中國文化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