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形成和演進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曆史,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要在短短的一小節中把中國文化的發展說清楚是不可能的,對於筆者來說尤為困難。但為了說明中國教育傳統的形成,這個問題無法避開,權且在這裏談一點讀書的體會。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因此,中國文化傳統是一個包含了多民族文化的大係統。它的形成是幾千年來各民族之間互相衝突、交流、融合的結果。在這個大係統中,漢民族文化係統一直居於主導地位。近代許多學者研究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梁啟超在他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書中,把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分為:胚胎時代(指黃帝時代至春秋時代)、全盛時代(從春秋至先秦)、儒學統一時代、老學時代、佛學時代、近世之學術(從明亡以迄今時)。這裏既有縱向的劃分,又有橫向的交叉。近年出版的兩本書對該問題的劃分也不相同。如吳小如主編的《中國文化史綱要》采用傳統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法。他認為,上古涵蓋秦漢以前的漫長曆史時期,是中國文化發生和奠基時期;中古時期有兩個主要文化現象,其一是士族文化得到深入發展,其二是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近古指宋元明清時期,是中國文化轉型的時期。[1]張岱年、方克立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一書則沒有做一般的分期,而是根據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變化,分別論述了九個曆程:一、上古:中國文化的發生;二、殷商西周:從神本走向人本;三、春秋戰國: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四、秦漢:一統帝國與文化一統;五、魏晉南北朝:亂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六、隋唐:隆盛時代;七、兩宋:內省、精致趨向與市井文化勃興;八、遼夏金元: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衝突與融匯;九、明清:沉暮與開新。[2]兩書都講到西學東漸為止,沒有涉及我國近現代文化的發展和變遷。也就是隻講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講中國文化傳統的整體發展。中國近現代文化雖然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差異,但它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談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不能不涉及中國近現代文化。因此,我根據個人的學習理解,把中國文化的形成和演變做如下簡要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