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有一位校長告訴我,家長“擇校”以後還要“擇”教師,指定要到某某教師的班上。可見,人人都知道教師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但奇怪的是,很少有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去讀師範、當教師。這是一種悖論,其原因來自兩方麵。一方麵是教師社會地位不高,待遇較低。雖然從中央領導到媒體不斷呼籲尊師重教,一到教師節也搞得氣氛轟轟烈烈,但教師的職業仍然沒有吸引力。另一方麵是教師的思想品德、專業水平也亟待提高。媒體不時暴露教師隊伍中的問題,更影響到教師的形象。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刻不容緩。
《教育規劃綱要》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一章(即全文第十七章)就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其實,教師隊伍建設不隻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保障措施,更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沒有教師就沒有教育,雖然自信息技術發達以後學校消亡論、教師消亡論就不絕於耳,但至今沒有一個國家不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影響學生成長的教師的知識魅力和人格魅力是任何機器代替不了的。正如《教育規劃綱要》指出的:“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
中國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古代荀子就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荀子·大略》)這說明是否尊師重教關係到國家興衰。802年,韓愈作《師說》,認為“古之學者必有師”,批評師道之不傳已久,指出這種“恥於相師”的現象是愚昧的表現,也是造成愚昧的原因。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首設師範院。他認為:“師道立則善人多,故西國學堂,必探源於師範。”當時有的老學究反對辦師範,魯迅於1918年在《隨感錄二十五》中寫道:“前清末年,某省初開師範學堂的時候,有一位老先生聽了,很為詫異,便發憤說:‘師何以還須受教,如此看來,還該有父範學堂了!’這位老先生,便以為父的資格,隻要能生。能生這件事,自然便會,何須受教呢?卻不知中國現在,正須父範學堂;這位先生便須編入初等第一年級。”[34]可惜魯迅批評的人至今還存在,至今還有不少人認為隻要有知識,人人都可以當教師,何須學什麽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更奇怪的是,有些辦師範的反而看不起師範教育,要師範大學向綜合大學看齊,把我國的師範教育弄得四不像。此話後麵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