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我在成都市青羊區參加小學生“減負”座談會。我說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首先,教師要把每一節課上好,讓每個學生聽懂、學會,這樣就可以少布置課外作業。其次,學校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家長切不要再增加學生額外的學業負擔,不要買那麽多課外輔導書,不要上那麽多補習班。我說我最討厭奧數班,奧數班摧殘人才。誰知道我話音剛落,一個小學生舉手發言,說:“顧爺爺,你說不要上奧數班。但是,不上奧數班就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考不上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學;上不了好的大學,將來畢業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麽養家糊口啊?”這話出於小學生之口,我聽了真是覺得又可笑又可歎。這反映了教育問題的根子並不在教育本身,而是在社會,是社會矛盾在教育上的反映。現在誰不願意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將來能夠考上名牌大學,畢業以後找到一份既體麵又舒適的工作?雖然現在大學畢業生,甚至研究生就業,並不容易,但是總比沒有學曆的要強得多。父母這種期望是無可非議的,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我國優質教育資源不足以滿足所有家庭的需求,所以教育競爭就難以避免。雖然國家明令取消重點學校,也投入大量資金改造薄弱學校,但重點學校已經在社會上生根,在廣大家長的心目中生根,家長還是瞄準幾所過去的重點學校。於是教育競爭越來越激烈。
教育是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是人們向上流動的最重要的渠道。家長為了子女的前途,再苦也要讓子女上優質學校,這樣將來才能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因此,可以這麽說,爭奪權力和財富是教育競爭的根源,再加上當前社會分配不公,就加劇了教育競爭。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我們在後麵要一一分析。但是社會分配不公,就業困難,貧富差距過大,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消除,是教育出現問題的最主要的根源。要說教育的病理,這是最主要的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