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六卷: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第三節 網絡文化對傳統教育的衝擊

字體:16+-

信息技術與網絡文化

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國際互聯網為標誌的信息革命席卷世界各地,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中國也不例外。當1993年9月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俗稱“信息高速公路”)時,我國學者曾討論,我國有沒有必要和有沒有足夠的財力建設信息高速公路。但話音未落,信息高速公路已經走到我們麵前。其發展速度之快,出人意料。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1月我國有網民890萬人,2000年7月就達到1 690萬人,2003年7月達6 800萬人,而據2003年12月6日中央電視台播報的數字,全國網民已達7 800萬人。

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引起了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桑新民教授把它稱為“人類智慧的‘聯網’”。他說:“以往我們常說,計算機是思維的工具,是人腦的延伸,然而單個計算機的容量和功能畢竟是有限的,無法與蘊藏著巨大潛能的人腦相比,而國際互聯網卻通過全球計算機的互聯,將古今中外全人類的智慧匯聚到覆蓋全球的巨型複雜的網絡係統之中,這不僅延伸了個體的大腦和思維活動,而且創造了一個外化的、每時每刻都在急劇發展的全人類的大腦!”[17]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教育的觀念、內容、方法、結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教育信息化。例如,1993年美國就提出,要把教育廣泛構架在互聯網上,使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所學校、每一個教室和圖書館,使美國每一個8歲兒童都能夠獨立閱讀網上信息,12歲能借助網絡學習。英國、法國、芬蘭、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紛紛製定規劃,加快發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我國開始建設教育信息化工程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1998年的《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把“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係作為重要內容。2001年,國家計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科技教育發展重點專項規劃(教育發展規劃)》和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都提出了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建設“教育信息化工程”,於是教育信息化在我國學校迅速發展。經濟發達地區都建立了局域網、學校網,實現了校校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重點學校也都建立了校園網;計算機已經在中小學基本普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年底,全國中小學擁有計算機584萬台,平均每35名學生有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