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世界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人類進入冷戰後的新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各國就醞釀著新的教育改革,到20世紀90年代,教育改革達到了**,以迎接21世紀新的挑戰。
在我國,經濟建設出現了兩種轉變:一是由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二是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這兩種轉變突出了知識的重要性、人才的重要性,教育越來越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
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本身必須改革和發展。鄧小平於1983年國慶節前夕為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為我國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85年5月15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並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提出要在我國實行九年製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極大地調動了地方辦教育的積極性。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響亮地提出:“誰掌握了麵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為此,必須高瞻遠矚,及早籌劃我國教育事業大計,迎接21世紀的挑戰。”199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提出了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為了實現黨的十五大所確定的目標和任務,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部於1998年12月24日製定了《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央這一係列決策和舉措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到2000年,我國基本上普及了九年製義務教育,基本上掃除了青壯年文盲;1999年高等教育開始擴大招生規模,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15%,初步達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數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