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六卷: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第一節 教育反思和各國教育思潮的湧入

字體:16+-

改革開放,讓人猶如一覺醒來,打開窗戶,發現外麵的世界如此五彩繽紛。我國在經濟、科技、教育各個方麵都與世界發達國家拉開了距離,迫切需要趕上去,唯一的出路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四個現代化”。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在二十世紀內,全麵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是我國人民肩負的偉大曆史使命。”[1]他又說:“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2]《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提出和深入地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問題。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早在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在與中央兩位同誌談話時就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於是社會上開始重新重視教育。特別是1977年恢複高考,猶如一陣春風,把“讀書無用論”的烏雲吹得一幹二淨。教育要恢複正常秩序,教育更要改革。教育要改革,首先要反思。

教育本質的討論,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1978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於光遠在一次教育座談會上提出,教育這種現象中,雖含有上層建築的東西,但不能說教育就是上層建築,後來形成文章《重視培養人的研究》,發表於《學術研究》1978年第3期。一石激起千層浪,“教育本質”的討論在全國教育界迅速展開。這次討論參加人員之廣泛,持續時間之長久,是前所未有的。據瞿葆奎在《中國教育學百年》一書中的統計,討論以《教育研究》為主論壇,自1978年至1996年,全國各類報刊發表的討論文章約300篇之多。

名為“教育本質”的討論,實際上大多數文章談到的是教育的本質屬性問題,並出現了多種觀點:“生產力說”與“上層建築說”之辨,“雙重屬性說”與“多重屬性說”之辨,“社會實踐活動說”與“特殊範疇說”之辨,“生產實踐說”與“精神生產說”之辨,“社會化說”與“個性化說”之辨,“培養人說”與“傳遞說”之辨,“產業說”與“非產業說”之辨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