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教育的影響在我國是十分深遠的。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我國內部就開始批判蘇聯修正主義,教育界也不例外。1958年,我國對凱洛夫教育學進行內部批判,批判它不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要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不要黨的領導,還批判它是書本中心、課堂中心、教師中心等。1960年3月7日至12日、5月16日至21日,中央文教小組召開各省市委文教書記會議,中共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在會上提出,要在哲學、社會科學和文藝方麵批判修正主義,並在教育戰線進行教育革命。於是教育界也展開了對蘇聯修正主義教育思想的批判,矛頭當然首先集中在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批判開始半公開化。例如,《人民教育》在1964年第6期上發表了《社會主義教育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資產階級教育觀點必須批判》等文章;1965年第2期上刊登了《冒牌的馬克思主義教學論》,第3期上刊登了《“智育第一”思想必須批判》等文章[22],認為凱洛夫教育學是修正主義的,集中到一點,就是凱洛夫主張“智育第一”,政治思想教育也通過教學來進行。同時把凱洛夫教育學與赫魯曉夫提出的全民教育全民黨聯係起來,認為蘇聯教育否定教育的階級性,所以蘇聯教育是徹頭徹尾的修正主義教育。當時教育界還批判了人道主義、母愛教育、量力性和係統性等教學原則等。這種批判一直延續到“**”結束。
冷靜下來分析,我們對蘇聯教育的批判是猛烈的,但並未切中要害,因此也是無力的。蘇聯教育的基本觀念、基本製度、教學模式乃至教學方法已經被我們全盤接受過來,而且有所發展,這些東西並未因對蘇聯教育的批判而有所改變。相反,我們把全盤接受過來的東西當作自己的傳統,完成了蘇聯教育經驗的本土化。這似乎是很矛盾的、奇怪的現象,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這種現象並不奇怪。